为什么从上一家公司离职|离职后公司的人说我坏话,我该怎样维权

2021-03-02 其他法律相关文书 阅读:

名誉权,是指公民或法人保持并维护自己名誉的权利。它是人格权的一种。这些被维护的名誉是指具有人格尊严的名声,是人格的重要内容,受法律的保护。


法律咨询:


我是刚从一家公司离职的,刚刚以前的同事找我聊天,说她们公司,也就是我已经离职了的公司的老板娘跟主管还在背后说我的坏话,请问我能从法律上维护我自己的名誉吗?我根本没办法收集到证据,因为她们只会在她们信任的人面前才会说的。就是怕其他人听到会跟我说。 我就是觉得她们心理素质太差了。太过分了。我觉得没可能了,因为那个主管就是她的人。两个人都是一种人。律师,你能有其他的办法吗?我手上没有任何证据 也能这样做对吗? 那如果我这么做的话 她能反告我吗?


律师解答:


1、你首先要收集证据,证明老板娘在公开场合有损害你名誉的行为。
2、分析“坏话”是诽谤还是诬陷。
3、根据严重程度,决定起诉。

你既然知道老板娘在她信任的人面前会说坏话,你就应该想办法,让她信任的人在她讲你坏话时帮忙录音。你可以委托当地律师为你写一份律师函,正告老板娘,故意侵害他人名誉行为将产生的法律后果,并保留你委托律师追究她法律责任的权利。律师函的主要内容是告知老板娘侵犯他人名誉权的行为性质和法律后果,关键看律师如何把握。


相关法律知识:


名誉权常见侵权形式

(一)侮辱

侮辱是指故意通过言语、文字或者行为举止等方式贬低他人人格、毁损他人名誉的行为。侮辱行为的主观状态应当是故意,其方式可以是言语、书面文字或者行为举止,也可以使上述集中方式的混合。《民法通则》第101条后端规定,禁止用侮辱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民通意见》第140条规定,以口头或者书面形式捏造事实公然筹划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以书面、口头等行使诋毁、诽谤法人名誉,给法人造成损害的,应当认定为侵害法人名誉权的行为。

(二)诽谤

诽谤是指故意或者过失地散布有关他人的虚假事实,导致他人名誉降低或者毁损的行为。诽谤的主观状态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过失,其方式可以是言语、书面文字或者其他任何使虚假事实散布开来的方式。《民法通则》第101条后段规定,禁止用诽谤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在文学作品中故意使用他人真实姓名,或者未写明原告的真实姓名和地址,但对人物特征的描写有明显的指向或者影射他人,小说内容存在侮辱、诽谤情节,致其名誉受到损害的,作者和出版社均可能构成对名誉权的侵犯。

(三)新闻报道严重失实,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徐良诉上海文化艺术报社等侵害名誉权一案的复函》中认为,被告赵伟昌根据传闻,撰写严重失实的文章“锁甲三千元带来的震荡”和被告《上海文化艺术报》社未经核实而刊登该文,造成了不良后果,两被告的行为均已构成侵害徐良的名誉权。

有关机关和组织编印的仅供领导部门内部参阅的刊物、资料等刊登的来信或者文章,当事人以其内容侵害名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机关、社会团体、学术机构企事业单位分发本单位、本系统或者其他一定范围内的内部刊物和内部资料,所载内容引起名誉权纠纷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新闻单位根据国家机关职权制作的公开的文书和实施的公开的职权行为所做的报道,其报道客观准确的,不应当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其报道失实,或者前述文书和职权行为已公开纠正或拒绝更正报道,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当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

因提供新闻材料引起的名誉纠纷,认定是否构成侵权,应区分以下两种情况:

(1)主动提供新闻材料,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当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

(2)因被动采访而提供新闻材料,且未经提供者同意公开,新闻单位擅自发表,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对提供者一般不应认定为侵害名誉权;虽系被动提供新闻材料,但发表时得到提供者同意或者默许的,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名誉权。

消费者对生产者、经营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或者服务质量进行批评、评论,不应当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但借机诽谤、诋毁,损害其名誉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名誉权。新闻单位对生产者、经营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或者服务质量进行批评、评论,内容基本属实,没有侮辱内容的,不应当认定为侵害其名誉权;主要内容失实,损害其名誉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其名誉权。

为什么从上一家公司离职|离职后公司的人说我坏话,我该怎样维权

http://m.ynkwsw.com/wenshu/97861.html

推荐访问:离职公司不放人怎么办 公司离职证明书

其他法律相关文书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被多人殴打了怎么办】被人殴打是否构成轻伤 下一篇:【单方事故】单方打掉孩子是否对男方生育权的侵害